在我逐步建立的霸凌全系列文集中,時常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說三道四的長輩,從他們的口中講出來的話,大部分都沒有血肉,而是堅硬的刀斧,對於一個有血有肉辛苦活下去的人來說,這些問候倍感壓力,不但可以疏遠親子血緣間的感情,也可以讓自己小孩與未來的媳婦、女婿產生間隙,間接促使他們分手,找到更好的對象,此謂一舉兩得、一魚兩吃、一石二鳥之計。
從很多科學經驗與實證資料得知,父母的溝通在小朋友眼裡,常常是學習的樣本。父母對小朋友有怎樣的對話或相處模式,小朋友會馬上拿來用,比較輕微的會開始學父母吵架的內容與外人談,嚴重的可能影響小孩的內心,直到小孩長大成人為止,都還記得吵架的原因與種種細節,這樣有可能會導致兩種結果,一種是他極度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,需要極度具有自制力與判斷力的人,間接可能影響他判斷未來婚姻的對象,另一種會認為這樣的夫妻關係才是正常的,因而開始有樣學樣,開始學起當年的父母親,對待一個可能會跟自己共度一生的人。
從上述一系列文章中,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個共通的主角,似乎是遇到的第二種情況的對象。對方完全的複製當年她母親跟父親吵架的手法或原因,試著在三十年後重演一次,只是當年她是蜜月寶寶,因為民風保守,所以父母親沒有反悔的餘地,只好硬著頭皮試著相處下去,但現在可不比當年了,現在的人可以擇其所愛,所其所求,不願意接受的人可以掛冠求去。偏偏這位女主角的腦波特別的弱,凡事都很容易受到朋友、同學的影響,對於跟男朋友相處這一事,除了基本上由父母扮演領航的一方外,其他人的意見也左右著她的想法。對她來說,自己怎麼想不重要,重要的是別人怎樣看待自己,單就這點來說他與男主角的心境還蠻像的。
舉例來說,女主角B小姐的母親A女士,就曾經因為女主角夜歸而斥責,告知要留給人家打聽。試問這個時代,若有人有意思,還有誰會去向鄰居打聽?況且,A女士的作為在街坊鄰居間早已不是新聞,真有人要打聽,恐怕會先聽到A女士的負面事件,這時真正阻擋A女士女兒對象的,倒不是因為女兒夜歸這種無濟於事的事項了。B小姐在年輕時曾有過兩任男朋友,雙雙都被其父母反對交往,第一任因為是澳門人士,家境不錯但並不事於生產,所以被父母拒絕於門外。第二任是位會計師,但因為學歷上並非A女士畢業的學校,而且僅有學士資格,所以雙親希望男生能夠再念一個碩士,後來協調不籠而作罷。到了諮商的第三位男生,由於對方是A女士的校友,所以在初期階段審核是有通過的。這樣就代表事情結束了嗎?其實沒有。
如同本文所說,這類的長輩關心會源源不絕的一擁而至。就如美國的俚語所說,如果你給老鼠一塊餅,接著他就會跟你要牛奶喝。所以在學歷這方面通過「關心」的審查密度時,接著家世背景與工作就會受到考驗。B小姐的男朋友是普通的中產階級,這點對於A女士來說是不及格的,因為從小A女士的父母親皆以自己家族為當地仕紳為傲(誰認識?),這點自以為是的榮耀承繼到了B小姐身上,她自己雖然沒察覺,但在找對象時,不免以「滿足父母親需求」為前提,所以身旁的好朋友也多難以幫她找到適合的對象。
對於B小姐來說,男朋友C先生的工作只是在公家機關擔任約聘一職,這點讓A女士與其夫D先生不太滿意,因為他們的朋友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,但誰有頭誰有臉,還是由他們自由心證判斷。我們可以合理的說,有能力打字說話的人都有頭有臉,但對她們來說,沒學歷沒工作的人當然沒頭沒臉,但一旦妳只要夠有錢,即使你家原本只是開油行,後來改賣包子,也是變成趨之若鶩值得攀上關係的豪門權貴。
所以長輩的關心,其實是依靠你的結果而定,他們並不看你的過程,這點有時候跟「長輩型的長官」相處很類似。A女士與D先生要求自己未來的女婿能夠去參加國家考試,牟取正職的公務人員,但對於C先生來說,他想出國唸書已久,而為了能夠跟B小姐交往,他也不好意思當面的拒絕。C先生的碩士指導教授聽到此事,便告訴他,如果滿足了一個需求,接著要有滿足下一個需求的準備。後來並不清楚兩人是否分開,但長輩的關心已經成功的阻止兩人的進一步發展。
長輩型的關心不只是會在對方的條件上多做選擇,這些條件也完全稱不上是客觀的條件。因為有人覺得國立大學畢業以足,有人覺得高中畢業以足,有人要留美前十大才夠,這些所謂的客觀條件在這些長輩眼中一點也不客觀,完全就是主觀條件,阻擋每個子女與晚輩。長輩型的關心如前所述,還會在當事人的心中種下種子,發芽後無形中的影響當事人。我稱這類型的霸凌為間接的霸凌,直接類型的霸凌在先前提到的文章中已經談過數次,基本上當面的針言酸雨,或是透過自己晚輩傳話就已經構成是一種威脅性的關心。
另一件事情的當事人E先生,曾經因為接受了女友父親暫時出借的車輛,予以維修、重整,而遭受到女友父親的責難,一來是認為不夠尊重他們,沒有經過同意就把車子修好,因為依照當事人的說法,女友父親喜歡讓東西破破舊舊的,不喜歡修好的東西,二來是花費太多讓他們覺得不好意思。一般的人都喜歡高高在上,而且享受被人家推崇、尊榮以及讓人感到不好意思,表現出非常感謝的態度。他們出借這輛車子本來是要享受這種感覺,結果沒想到對方反而花錢主動把車子修好,讓本來出借的人情顛倒過來變成修車的人付出了比較多,這下可惹惱了E先生的親家,他們雖然沒有把車子主動收回,但四處散佈的閒話,讓E先生變成了花了錢又被閒的冤大頭,在深思熟慮後,E先生主動把車子退還,自己買了輛中古的二手車。不過,即使是這樣,施加壓力的人通常不會就此善罷甘休,牽回了原本亂七八糟的車子後,也是避免不了一直碎念且質疑「為什麼要修這台車?」。沒想到的是,E先生的親友覺得對方家裡太過小氣,在主動修車又沒支付款項的前提,仍舊被閒話圍繞,見微知著,E先生應當要快速結束這段感情,沒想到他還死心眼的依舊往下前進,結果當然是雙方的婚事,有關自己應得的部分,對方一毛也不出。只能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。
值得一提的是間接的霸凌,通常是加害者(或稱施暴者)對另外一個受害者施暴時,對第三人所造成了影響,讓第三人開始產生模仿、學習霸凌或有霸凌意圖的行為。此舉在同儕間最常發生,幾乎每所中學在一開始只有少數的學生會有此類行為,但到了快畢業的高年級時,幾乎整班的人多少都會有此現象。而對於上述案例B小姐,她即以年幼時父母親吵架的過程為範本,開始模仿起來與C先生相處的方式。某些程度上來說,她是霸凌的受害者(幼年時),但長大後她成長為霸凌的加害人,此時C先生就要承擔受害者的苦主。B小姐曾說「我需要一個能夠接受我家庭的男人,而不是你」,一方面責怪C先生無法接受雙親的更改工作要求,一方面以此為要脅(我家就是這樣不然怎樣?)逼C先生就範。
B小姐自己則對於自身遭到影響一事並未察覺,但她會對別人侃侃而談幼年時的經過,可見這些事情對她的影響很大,可是她轉而表現的不是對婚姻或感情的恐懼與害怕,進而是探求對方是否能承受這樣的壓力與霸凌的結果,形成一種尋找適當受害者的舉動,對於其他不知情的第三人來說,與此人交往莫非誤入圈套使然。B小姐雖然結束與C先生的關係,但下一個出現的人一樣要背負著這樣沈重的枷鎖,對方可能不只需要國立大學畢業、專業證照,可能還需要在高級地段蛋黃區有免負貸款的房子與進口車輛。對於任何還在觀察異性的人來說,對方的家庭暴力(或霸凌)如果能隨口侃侃而談的,通常不代表他認為這件事情非常慎重,而是表現出他遭受霸凌而轉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心態。B小姐偶然清醒的時候,曾經告訴C先生希望他能帶離她遠離這個充滿霸凌的家庭,但B小姐卻始終同情自己的血緣,而放棄C先生。因此,長輩的影響除了傷害彼此之外,還牽動到下一代的感情相處,未來讀者或筆者作為別人的長輩,是否應以此為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